发布日期:2022-03-01 浏览次数:
绿色建筑是在全生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建筑的五大性能指标体系: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大性能共有110条具体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1)因地制宜;2)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价(LCA);3)“权衡优化”和总量控制;4)全过程控制。
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实现建筑工程领域的资源降低消耗且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筑物安全耐久且有较长的适用性。
绿色建筑突出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室内环境,优美的室外环境,便利的生活条件,以及较低的水电等生活成本。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由第三方评审机构认证并颁发证书。
绿色建筑国家标准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 51356-2019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
《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48-2016
《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65-2016
《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00-2015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53-2015
《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GB/T 51141-2015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 50908-2013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1、国家从“十五”期间开始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科技投入。
“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课题;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规范技术研发、建筑工程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重点标准规范研究等课题;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
2、发展绿色建筑纳入国家和行业发展规划。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发展规划》。
科技部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3、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2004年2月作为科技奥运十大项目之一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通过验收,作为中国第一套建筑行业绿色标准,首先应用与奥运建设项目。
2006年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此后于2014年和2019年发布修订的新标准。并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类型编制发布专项评价标准,编制发布相关设计、施工、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
4、创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2004年建设部创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此奖项分为工程类及技术和产品类两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5、举办全国性学术、技术研讨和产品材料展示宣传推广活动。
2005年3月28-30日,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多个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此后每年举办一届,截止到2019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大会,已成为国内绿色建筑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推动绿色建筑学术和技术交流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6、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将对绿色建筑进行财政补贴,从而指导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7、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自2008年起,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实行第三方机构绿色建筑三星评价标识认证制度,截止到2019年底,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近2万个,建筑面积大约14亿平方米。
截屏or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7391939275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